誰說女孩兒都要乖乖的、文靜大方?多一點叛逆和個性,有何不可

情感導師 8936

 添加導師微信MurieL0304

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干貨

文|福林媽咪

風吹開絨發(fā),蒲公英頑皮跑去哪,爛漫無邪的生長啊,遠處的種子和腳丫。

雨沐浴小花,每一株天分冒出芽,奔馳跳躍的精靈吶,飽滿一個個盛夏。

請相信自己是很美好的存在,不用懷疑,這是宇宙獨一無二的色彩。

誰說女孩兒都要乖乖的、文靜大方?多一點叛逆和個性,有何不可

愿你被這個世界溫柔以待,心中擷滿愛,卸下所有防備自由自在,Do what you wanna do.

仰望星空寬廣胸懷,緊緊守護著心愛,青絲變成白發(fā)夢想不敗,Do what you gonna do.

……

愿你穿過四季看遍風景,依然保持初心,高山海洋森林,不虛此行,Do what you wanna do.

愿你感知冷暖通透性情,依然保持初心,勇敢健康獨立,關(guān)照生命,Do what you gonna do.

這一段文字,是李宇春《給女孩》這首歌中的一段歌詞,聽了一遍,旋律在腦海里縈繞了一天。

她在3月8號發(fā)行了這首單曲,是獻給所有女性的,但是在哀悼日那天我才聽到,晚了將近一個月。

MV當中都是這次抗擊疫情期間的女性工作者的笑容,她們是護士,是醫(yī)生,是科研人員,是口罩的生產(chǎn)者,是陪白衣天使們出征的空姐,是疫情期間下大雪也仍然堅守在工作崗位的女交警,是垃圾分類督導員,是全副武裝的網(wǎng)約車的姐……

看到這些一張張笑臉,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時代變了,以前的重男輕女思想被褪去,在這次疫情當中,你會發(fā)現(xiàn)女性也撐起了半邊天。

我們的時代改變了太多,身邊也有越來越多的年輕夫婦想要生個女兒,“女兒奴”爸爸是越來越多,原來的鋼鐵直男,在女兒面前都變得溫柔可愛了。

不過真正有了女兒才知道,養(yǎng)女兒更費心,不光需要體會到她更細膩的情感,還要培養(yǎng)她強大的內(nèi)心,賦予她自由的靈魂,讓她有足以面對以后社會生活中現(xiàn)實問題的勇氣和不被世俗束縛的眼光。

就像歌詞中最后表達的:希望你可以看遍風景、感知冷暖,擁有通透的性情,能勇敢健康獨立,懂得關(guān)照生命,做自己想做的。

以前的舊時代,對女孩兒限制的限制太多了,現(xiàn)在,我們只想女孩兒能做自己想做的。

想把女兒養(yǎng)成這樣,可是這樣的女兒要怎么養(yǎng)?

家里的《養(yǎng)育女孩》這本書,被我翻了兩遍,我覺得自己也算是從中悟出不少道理。

安全感是給女兒的第一份禮物

女孩兒的心思比男孩兒敏感的多,我之前曾讓爸爸媽媽們問孩子一個問題:媽媽掉河里了,你是先吃冰淇淋還是先吃巧克力?

這個問題前后并無關(guān)聯(lián),文章下方的評論區(qū)還是有爸爸媽媽們踴躍參與了,看了他們評論,得到的結(jié)果是:大多數(shù)女孩兒回答“先救媽媽”,大多數(shù)男孩兒回答先吃什么。

問問題的家長想得到孩子“先救爸爸/媽媽”的回答,大多數(shù)女孩兒感知到了,而大多數(shù)男孩兒只關(guān)注到了問題本身。可見女孩兒的心思確實更敏感一些。

《養(yǎng)育女孩》書中有一段話特別有感觸:為女孩建立起安全感,是父母帶給女孩的第一份禮物,這份來自父母的關(guān)愛,將伴隨女孩兒的成長。

因為心思敏感,所以更需要安全感,她們會更容易感受到父母所給的情感,夠與不夠,好與不好,都會影響到她們的情感。

不僅如此,安全感的作用更是為了讓女孩兒即使身陷黑暗,也能心中燃起火光,照亮前行的路,讓自己走出堅定的步伐。

爸爸媽媽分工明確

其實不管是養(yǎng)男孩兒還是養(yǎng)女孩兒,爸爸媽媽都需要給自己找準定位,合理分工,在養(yǎng)育女孩的時候,媽媽是女兒的榜樣,爸爸則是女兒的依靠。

前幾日發(fā)表一篇關(guān)于爸爸帶娃的文章,當中提到爸爸帶娃粗枝大葉,但是爸爸也有他“危難之中顯神通”的時候,可以給孩子更多的安全感。

評論區(qū)中一個女網(wǎng)友評論:從小就跟我爸玩的很好,要不是他,我都不知道自己作死多少回了,但是我也喜歡我媽做的飯菜,所以我也學會做一手好菜,這也成了我現(xiàn)在炫耀的資本。

很多女孩兒的衣品、性格、行為舉止都會受到媽媽的影響,媽媽是作為家里跟她同性的一個角色,媽媽自然也就成了被模仿的那個榜樣。

媽媽們:少抱怨、適當愛美打扮一下,把自己的美好特質(zhì)展現(xiàn)在女兒面前吧。

而爸爸則是可以給女兒更寬廣的胸懷,讓女兒依靠,給女兒更結(jié)實的臂膀,護女兒周全。

爸爸們:參與到女兒的教育中,陪女兒多玩,注意自己的言行,因為,你不光會成為女兒的依靠,還會影響她以后的擇偶標準。

所以爸爸媽媽分工明確,才好給女兒全方位的教育。

不貼標簽

雖然現(xiàn)在社會上的很多工作崗位都接受了女性,但是關(guān)于女性的標簽還是有很多。下面這兩個標簽最害女孩兒。

“少拋頭露面,在家相夫教子多好”

于是看到很多困在家中每天圍著老公孩子轉(zhuǎn)的家庭主婦,不是說這樣不好,而是失去了太多屬于自己的時間,她們甚至會和社會脫節(jié),想要再次投身社會時,卻發(fā)現(xiàn)很吃力。

抖音上看到一個視頻,是某個育兒節(jié)目中的片段,節(jié)目里的專家讓爸爸和媽媽二人做個試驗,讓媽媽每說出一條日常設定的限制條件,就往自己身上捆一根彩色絲帶,從腳踝開始,說一條就往上加一根。

這些限制包括她對女兒的要求,也包括她對自己的要求,她先說了一些日常要求“吃飯前必須要洗手”、“回到家必須要換鞋”、“不能吃冰的東西”、“寫字的時候字要寫的工整”、“坐姿也要要求”……

然后說著說著說到了自己,“不允許自己停下來,限制了自己的自由”、“不允許自己放松”……

眼看從腳踝到腰都捆滿絲帶,雙手都被捆住了。

專家問她是否還記得自己上一次和朋友聚在一起是什么時候,這位媽媽回答:“幾年前吧。”當專家再問“你那時候穿得什么樣的衣服”時,媽媽眼里泛起了淚光,她記不得了,因為太久遠了,因為生活中的瑣事太多了。

她不光給女兒要求太多,也把自己釘在了全職媽媽這個木板上。

當專家讓她試著走動的時候,她發(fā)現(xiàn)自己寸步難行。

這樣的生活哪里還有外面的世界?哪里還有夢想?任何一個家長都不想自己的女兒過這種生活,但卻在教育的時候,不自覺就給女兒貼上了標簽。媽媽的父母給她貼標簽限制她,她則給自己女兒貼標簽,限制女兒。

“做個乖乖女,文靜大方多好”

你知道嗎?這些“乖乖女”長大后,大多會發(fā)現(xiàn)自己的“乖”為自己帶來不少短板。面對不公不敢發(fā)聲,一味討好別人,身處人多的社交場合都會顯得不自在、不知所措,身邊的朋友一說去哪兒玩兒,永遠是回答“不知道”的那個人,有時會感覺自己無法融入到群體當中。

不給女孩兒貼標簽,讓她建立起屬于自己的價值觀、人生觀、世界觀。而貼上的標簽,僅僅是父母認為她應該具備的三觀,可往往這樣長大的孩子,容易被別人的話帶偏,漸漸偏離自己想要的生活,初心、夢想從她們身上找不到影子。

所以,允許女兒“不聽話”,偶爾叛逆是可以的,應該給她們據(jù)理力爭的機會,試著換個角度再看女兒的叛逆,可能你會給她更多的自由。

尊重女兒的個性

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,這些個性與性別無關(guān),不然現(xiàn)在也不會存在“女漢子”這樣的詞。

記得我小時候,別的小女孩喜歡拿著芭比娃娃坐在一起過家家,我卻在看到哥哥們玩槍時兩眼放光,我吵著想玩,記得我母親說了一句:“姑娘家家的,玩什么槍啊,打打殺殺的?!?/p>

我父親卻出去了一趟,直接給我買了一把手槍回來,可以打出來塑料子彈的那種。我勁兒小,扣不動扳機,父親就扶著我的手,幫我扣扳機?!班亍钡囊宦暰桶鸭依锏乃芰吓璐蛄藗€洞,我跟我父親一起挨了罵,但是我還是好喜歡那把手槍。

我經(jīng)常跟著男孩子瘋跑著玩兒,小學女子短跑比賽都拿了全校第一。

我把這段童年回憶講給大家,是想說,女孩子的性別角色發(fā)展并不會因為她喜歡玩兒大多數(shù)男孩兒喜歡的玩具就被阻礙,也不會因為她喜歡跟男孩玩將來性取向就會改變。我這么說有點直白了,但是這確實是大多數(shù)家長擔心的,而且還是沒必要擔心的一個問題。

這些只是個性罷了,養(yǎng)孩子的過程中就應該幫孩子一起探索自己的個性。像是恐龍玩具,男孩子之所以比女孩子喜歡的多,是因為男孩要比女孩更向往力量,所以有一些玩具就被賦予了性別特質(zhì)。

但實際上,當你的女兒想要體驗力量、控制,想要玩這些具有男性特質(zhì)的玩具、游戲時,鼓勵遠比限制要好,只有體驗過才知自己喜不喜歡、適不適合。

一個人能遵從自己的內(nèi)心,就能讓自己擁有更多的幸福。擁有自己的個性,才能不盲從。

這篇文章獻給所有的家長,希望你們能讓女兒的每一株天分都冒出芽,就像歌詞里面表達的一樣,給女兒自由自在又幸福健康的成長環(huán)境。

希望女兒能感知冷暖后擁有通透的性情,還能不忘初心,不指望女兒去改變世界,但要讓她不被世界改變,有個性、自由自在,做自己想做的。

評論列表

頭像
2024-08-20 21:08:18

挺專業(yè)的一個情感機構(gòu),我一個朋友在那里咨詢過,服務很貼心!

頭像
2024-07-17 21:07:43

發(fā)了正能量的信息了 還是不回怎么辦呢?

頭像
2023-10-17 15:10:19

被拉黑了,還有希望么?

 添加導師微信MurieL0304

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干貨

發(fā)表評論 (已有3條評論)